到了夏季,随着气温升高,雨水增多,人们普遍会感到食欲不佳,消化不良,恶心,烦躁,困倦,乏力。有部分网友认为,这些表现很正常,是气温升高导致的,多吹吹风扇和空调就好,又或者吃一点助消化药……
然而,事实上,这是常见的脾胃病,多由于夏季的“暑”“湿”之邪困遏脾胃,导致脾胃损伤所引起,若暑湿、湿热之邪不除,则很容易病情反复或加重。
为何夏季多发脾胃病?
《*帝内经》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阳气是人体生命之根本,而所谓的养阳,其实也就是养“元气”。《脾胃论》亦言:“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明确指出,脾胃为元气之本,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说。
由此可见,夏季养阳,也即养脾胃。
而夏季天气闷热、雨水较多,“暑”“湿”“热”之邪较盛,由于脾喜燥恶湿,故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的消化能力下降,食物消化受到影响,则身体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和能量补充,易使人感到疲乏,体力虚弱,运动能力下降。正如《脾胃论》所记载:“若风、寒、暑、湿、燥一气偏胜,亦能伤脾损胃”,其中,暑与湿邪最易伤脾而引起消化不良。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食物在胃中的消化需要依靠一种称之为“消化酶”的物质,气温过高则会影响消化酶的活性,导致消化能力下降,引起消化不良,胃胀等不适症状。这就如同我们喝水,过热的水会影响我们的喝水速度。
而且,食物消化不良,会导致代谢废物无法正常运输出去,会进一步降低食欲;加上夏季人体出汗增多,大量流失的水分使得血液变得浓稠,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占比增加,从而导致出现头晕、恶心、胸中郁闷等各种不适,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另外,由于炎热的天气,人们多贪冷饮冷食,或多食生冷的瓜果,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内生湿浊,困遏脾胃,可引起腹泻、腹痛、头身困重等不适。
正如《中医湿病学》所指出,湿的生成,既有外感,也有内伤,外感包括久居潮湿环境,气候多湿等,内伤主要为饮食不慎导致脾失健运,湿自内生。
病机以气机阻滞为本!
关于消化不良的理论论述和临床实践,早在《*帝内经》中有记载“浊气在上,则生?胀”,这里就用气来解释消化不良的产生原因。《诸病源候论·诸痞候》也指出:“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认为腹内气机阻滞则生胀满。
中医认为,脾胃居于人体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若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脾胃气机失调,胃气壅塞,则发为痞满,也即消化不良。强调了气机阻滞为痞满病的发病根本。
所以,在具体的分型论治中,夏季多发脾胃病,最常见的有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暑湿内蕴证3类。
脾虚则气机升降失常,导致气滞中焦脾胃。脾虚气滞的患者常见症状有胃脘痞闷或者胀痛,纳呆,嗳气,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而脾胃有湿热,由于湿与热,一为阴邪,一为阳邪,二者相合,形成湿热而胶滞,故这一类患者常有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舌红苔*厚腻,脉滑等表现。
此外,暑湿内蕴,则证见发热头痛,头晕困乏,胸脘痞闷,心烦口渴且症状明显,小便短赤,舌苔白腻或*腻,脉濡数。多见于伏夏。此证型多见于室外工作者或不耐日晒者暴晒后。
中医健脾和胃方,调理脾胃,治消化不良!
对于暑湿内蕴之症,由于暑湿之邪多为外感,所以临床常用银翘散加减治疗,该病主要特点是先解表再除里湿。如果痰多者,为暑湿痰浊阻于胃脘,可加半夏以燥湿化痰和胃,降浊止呕。脾胃虚弱者建议用炒薏苡仁。
若为脾虚气滞证,则可选平胃散加减,以健脾和胃,调中理气。若为脾胃湿热证,则可用平胃散加酒炙大*、*连,以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治疗。
比如此前的一位50岁的陈先生因反复胃脘部胀满不适5年,近半个月加重来就诊。主要症状为脘腹痞满或疼痛,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小便偏*,大便正常;舌红,苔*微腻。据了解,陈先生从事建筑工作,饮食常不规律,偶尔饮酒,5年前到至今曾做过5次胃镜检查,第1次胃镜提示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经足疗程抑酸及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停药1个月后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阴性。但是此后胃脘部不适症状仍然反复发作。后面3次胃镜均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每次复发均口服西药治疗,疗效不能持久。
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所致痞满,故以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治疗,方用平胃散加酒炙大*、*连、青皮、川楝子、*芩治疗。连服5剂症状消失,后服10剂巩固治疗,并且嘱日常注意饮食规律,戒烟酒,随访半年并未见复发。
防治一体,饮食调理也很重要!
中医治病,讲究整体辨证论治,从整体出发,抓主症,辨舌脉,定处方。而脾胃一病,多与饮食有关,正如《*帝内经》中所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所以,除了中药调理,健脾祛湿之外,亦应调理饮食。
饮食不规律,过食肥甘厚味,或者饥饱无常,又或者偏食嗜食冷饮冷食,均易损伤脾胃,这也是部分脾胃病患者迁延不愈或愈后复发的重要原因,故治疗脾胃病的同时,也要改善饮食。比如之前曾遇到一女性腹泻患者,在追问其病史过程中,了解到她有以瓜果代饭和经常煲凉瓜汤的习惯。所以,在内服中药调理的同时,嘱咐其勿再煲凉瓜汤,控制瓜果进食量。代之以*参、*芪、生姜、大枣等甘温之品煲汤食用调理。坚持1个月,诸症悉平。
正所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胃是我们的后天之本,饮食的调理也是脾胃调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药物施治的同时可结合食疗、养生等非药物疗法,这样才能有利于脾胃病的康复和预防再发。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精彩推荐
中医:建议肝火旺盛,从三方面入手,泻肝火,补脾胃!中医:张仲景“健脾胃”第一方——小建中汤中医:百病皆因经络堵塞,一味中药泡水喝,通经活血,全身经脉“活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