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消化不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边赏枸杞,一边品文化 [复制链接]

1#

因为喜欢枸杞,我写了很多文章,结交了很多喜欢枸杞的朋友。枸杞其实是说不完的,最道不尽是枸杞。它的每一个叶子每一朵花甚至都值得说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枸杞的理解和感悟不同,所以,体会出来的人生况味就各不相同。

我倒是觉得,枸杞的坚忍——经历寒冬酷暑坚持活着,再贫瘠的土壤甚至石头缝也可以生存,外表普通不张扬,无论根怎么长、枝条始终要贴紧大地,一年两次落叶萌芽只为冬天给你灿烂的红果果(第六个被窝专用语言红果果哈哈)——诸如此类,都给人启发给人思考。

每个人的人生哪有那么顺利?居庙堂之高者忧虑更大,处江湖之远者也要考虑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活着不容易,仔细观察枸杞的生长,或许会给自己的人生更多的帮助。

比如,受委屈。枸杞是可以承受巨大的委屈的。它天生没有长在肥沃田野里的基因,西北人工喂养的枸杞,也是继承了前辈生机勃勃的野性——环境越是恶劣,它越是生长得快乐。

*山松扎根石头中,所以姿态自然优美,枸杞也是啊。越是石缝里的枸杞,越有型,这太符合我们这些人的定位了。哪一个人没有受过委屈?看看枸杞你就明白了,不争不抢,默不作声,等秋风起时开出紫色高贵的花朵,等到大雪纷纷时,一家人围炉热地瓜,它在旁边撑着一枝枝红艳艳的果实,饱满丰盈。

比如,坚忍。牧童砍它,它春风吹又生;牛羊吃它,它春风吹又生;野火烧它,它春风吹又生;风雪吹它,它春风吹又生;大水冲灌它的根系,它还是春风吹又生。草本植物中白居易眼中的草,木本植物中第六个被窝眼中的枸杞,是生命力最强的两类植物了吧。

比如,它的生命力。温室的花朵开不久,一遇冷风现原形。但是枸杞就不是,它偏偏不喜欢温室,给它个温室,它立马耷拉下叶子给你看,更不用说开花结果了。它喜欢什么?自然。大自然的风、雪、雨、霜、露,都可以和它产生和谐共振,风来叶舞,蝶来歌唱。枸杞生桩栽植更有意思,简直像蚯蚓一样——任何一段枝条和根都可以经过扦插栽培,成为一株完整的枸杞。春意萌动时,随便你剪一根枝条插上,就能生根,随便剪一块根,也能发芽。

它经常生病,但是每一次生病,都不影响它活着。瘿螨、蚜虫、红蜘蛛,白粉病,它病任它病,不影响生长。这种精神,湖南话叫“霸得蛮”,东莞朋友叫“顶硬上”,东北话叫“你瞅啥,瞅你咋的”(这个不贴切哈哈),我们这里的话,叫“穷则独善其身”(更不准了)……

所以,在我作别枸杞盆景一段时间后,忍不住又回来,还是因为枸杞寄托了太多的情义,还有和大家的情谊无价。

有时候事不多,就过来写几天,有时候事特别忙,就离开一段,好在大家的不离不弃。至于偶尔掉几个粉丝,那是正常的,人生都无再少年,何况一个老头在这里瞎叨叨呢?

好在,这个平台——第六个被窝——是纯公益平台,是大家交流沟通的平台,等开通了“写留言”功能后大家就能写留言,留言和留言之间也可以互动,和大家喜欢的别的平台功能是一样的。

这个平台也是有野心的,这个不回避,但是能达到什么样子,你我一起努力。

因为爱着你的爱

因为梦著你的梦

所以安心地牵你的手

没有岁月可回头

说罢情怀,今天说一说枸杞文化,要系统地说。不愿意看的就略过去,愿意看的,这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东西。

一部《诗经》,多以植物表达美好,如甘棠、唐棣、芄兰、扶苏、荷华、桃树、蒹葭、菡萏、苌楚(今称羊桃)等。礼尚往来的美好也以植物“投桃报李”(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来形容。

《诗经》三百篇中,至少有七篇提到了枸杞。

《郑风·将仲子》其中一段云:“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译文:求求你,我的仲子,别翻越我家门户,别折了我家种植的枸杞树。哪是舍不得枸杞树啊,实在是害怕父母。仲子你实在让我牵挂,但父母的话,也让我敬畏。

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一位青年女子在家教和舆论压迫下的畏惧、矛盾心理。诗中的“里”指居住之地,古以二十五家为“里”。“树”是种植的意思。在居住之地种植的树木,应该是能够为生活带来实在好处的树,应以果木树为多。从而可以判断,枸杞树是生长在居住的庄子里的树,那时的百姓,已经知道了枸杞树的食用价值,并且种植。这里诗人透露给我们一个信息:枸杞在《诗经》时代已经种植,且私有化。

《小雅·四牡》其中一段云:“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译文:鹁鸪飞翔无拘束,飞飞停停真快活,累了歇在枸杞树。官家差事无休止,老母无暇来奉养。

这是一首小官吏驾驶四马快车奔走在漫长征途而思念故乡、思念父母的行役诗,是后世行役诗的滥觞。这里的枸杞树,成为鸟儿休憩的地方。说明了诗人对于和平和自由的渴望。诗中的“杞”指的是枸杞树。

《小雅·杕杜》其中一段云:“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檀车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远!”

译文:登上北山山顶,且去采摘枸杞。王事没有止息,使我父母也忧愁不已。檀木的役车已破,拉车的四马已疲,远征的人该归来了。

这首四言诗是妻子思念长年在外服役的丈夫的一首歌。诗中的女主人公,为了生活,不得不到北山采集枸杞赖以果腹。

文化是互为影响的,在《小雅·北山》中,有一段文字几乎与该首诗的一样:“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译文:爬上高高的北山,去采山上的枸杞。体格健壮的士子,从早到晚要办事。王的差事没个完,忧我父母失奉侍。

本诗刺统治者用人劳逸不均,等级森严。该诗说明古时下层官吏生活清苦,而要上北山去采集枸杞充饥。

上两篇中“言采其杞”的“杞”字指枸杞。所采充饥之物当是枸杞叶及枸杞子。这两首诗充分表明,我国民间采食枸杞的历史源远流长。

《小雅·南山有台》其中一段云:“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译文:南山生长着枸杞,北山生长着李树。君子很快乐,是人民的好父母。君子真快乐,美名必永驻。

这是一首颂德祝寿的宴饮诗。在这首诗中,枸杞被当做是吉祥树,也饱含了百姓渴望统治者具有美好的品德。

《小雅·湛露》有云:“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译文:浓浓的夜露呀,沾满枸杞树和酸枣树。坦荡诚信的君子,无不具有美善德操。

这是一首描写周天子设宴招待朝见的诸侯,接遇礼仪的诗。《左传》文公四年载:“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为赋《湛露》。”诗中,描绘了枸杞树在晨光中挂着露水的美好画面,象征了君子美好的操守。

这里的“杞”,指的就是枸杞树。

《小雅·四月》有云:“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在这首诗中,枸杞生长在洼地,暗示了统治者对主人公一种不公平的待遇。

以上从《诗经》中所选诗篇,都提到了枸杞,经常拿它与贤惠的君子和忠贞的爱情等精神向往紧密联系,任意比兴,纵情歌咏,甚至将沾满露水珠的晶莹剔透的鲜枸杞与神圣的宗庙祭祀、盛大的宴饮联系在一起大唱赞歌,使人感到枸杞的象征意义。

这说明枸杞在西周时代就已走红人们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唱红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由此上溯殷商甲骨卜辞中出现枸杞的记载不但事出必然,而且开辟了《诗经》歌咏枸杞的先河。

人类的农业起源自原始的采集经济。直到今天,很多地方的人还有采食野菜的习俗。《诗经》的那个时代,农业生产还不发达,人们需要的菜蔬,有很多需要从野外采集——也就是采野菜。《诗经》里有许多野菜,包括枸杞在内,例如薇(野豌豆苗)、荇菜、卷耳、蘩(伊蒿、白蒿)、蕨、荼、荠菜、莫(酸模草)、蒲、杞(枸杞)、岂(蒲公英)、蓫(羊蹄菜)、葍、莪(莪蒿)、堇等!

《诗经》中有多篇提到枸杞,充分说明在当时已是常见的食物之一,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候,人们就开始吃它了。在今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并且有滋补作用——当然更是一种强身健体的食物,能够让人们健康滋润地活着!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人不仅早知道枸杞作食、疗疾,而且从宫延宴会到人们的生活中,常以枸杞为题,用比兴手法,赋诗作歌。其中,单是《诗经》中关于枸杞的诗赋就有七首之多。如:“陡彼北山,言采其枸”、“南山有枸,北山有李……乐只君子,德音不已。”、“载飞载止,集于苞(茂盛)杞。”、“湛湛露斯,在彼枸棘(枣树),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这些诗句,表明枸杞在当时就已受到上流社会的青睐,被视为美好与高贵的象征。

对于枸杞,总怀着一种浓浓的情感,这或许是小时候我家院子的墙壁上总是长着几株枸杞树的缘故吧。小时候家里没什么果子给小孩子吃,总是到了枸杞成熟的季节爬着墙壁上去摘那红红的果子来吃。这就是我的记忆里对于枸杞的最初的记忆。

《辞海》中是这样介绍枸杞的:茄科。落叶小灌木。茎丛生,有短刺。叶卵状披针型。夏秋开淡紫色花。浆果卵圆型,红色。我国各地均有野生,甘肃、宁夏、青海、陕西、河北、广东等地栽培较多。嫩茎、叶作蔬菜。中医学上以果实(枸杞子)、根皮(地骨皮)入药。枸杞子性平、味甘,功能补肾益精、养肝明目,主治目眩昏暗、肾虚腰疼等症。地骨皮功能清虚热、凉血,主治虚劳发热、盗汗、咯血等症。

一个短短的词条充分说明了枸杞诸多的好处,茎叶可做成美味的菜肴,果实、根皮可作为强身健体的良药。枸杞是养生的,也是文化的。文化是*治经济的产物,但文化在最终的意义上还是文化自己。

说到枸杞,说到文化,我认为有许多地域性,如茶的文化,酒的文化。枸杞在中华大地上是得天独厚的。《中国药典》中规定:唯宁夏枸杞才可入药,入药枸杞为宁夏枸杞干燥成熟果实,其功效为保肝、明目、补肾、益精。

枸杞是养生的,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也是文化的。枸杞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源。

神农尝百草,我想是尝过枸杞的。《诗经》中有“陟彼北山,其言采杞”,文化的光芒,闪烁在源头。唐代诗人刘禹锡诗赞枸杞“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盛赞了枸杞对天下苍生之厚。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庭坚,到寺庙朝圣,看到枸杞树,写下了《显圣寺庭枸杞》:

仙苗寿日月,佛界承露雨。

谁为万年计,乞此一抔土。

扶疏上翠盖,磊落缀丹乳。

去家尚不食,出家何用许。

正恐落人间,采剥四时苦。

养成九节杖,持献西王母。

最喜欢宋代大诗人苏轼对枸杞的歌赞,他在《小圃五吟·枸杞》中对其作了满怀深情的吟诵:

神药不自閟,罗生满山泽。

日有牛羊忧,岁有野火厄。

越俗不好事,过眼等茨棘。

青荑春自长,绛珠烂莫摘。

短篱护新植,紫笋生卧节。

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

大将玄吾鬓,小则饷我客。

似闻朱明洞,中有千岁质。

灵庞或夜吠,可见不可索。

仙人倘许我,借杖扶衰疾。

清代知县*恩锡是中卫历史上有名的知县,擅诗词,他在《竹枝词》中盛赞枸杞:“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千钱一斗矜时价,绝胜腴田岁早丰。”这首诗可以说是宁夏枸杞最好的广告。

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枸杞是果蔬中的祥瑞。祥,吉利也;瑞,吉祥也。祥瑞,好事情的兆头或征象也。在我的生命字典里,它是最美的词之一。

枸杞是祥瑞的红果子,总给人以喜庆。我们口中所言的红果子,其实是个了不起的“植物红宝石”。早在众多的中医传统药典中,它简直就是个宠儿。古代医学典籍中就有许多记载,诠释了枸杞的神奇功效。

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集历代本草之大成,至今仍是一部权威性的巨著。在《本草纲目》中第三十六卷有枸杞篇,分为7节,约字。文内诠释汉唐以来在各地流行的12个异名,同时分别论证枸杞叶、枸杞根(地骨皮)和枸杞子的药材性能、主治病症与服用方法,列出了32个传统医药方剂。该书中记载:“枸杞子甘平而润,性滋而补……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枸杞根皮“能泻肝肾虚热,能凉血而补正气,治五内邪热,吐血尿血,咳嗽消渴,外治肌热虚汗,上除头风痛,中平胸肋痛,下利大小肠。”

枸杞生长在大地上,怕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一种植物。历代许多诗人留下了赞美它的诗篇。

杜甫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与诗仙李白齐名,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留下了约一千五百首诗,成为华夏民族十分可贵的文化财富。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后世诗人有“最尚杜工部之系心国民”之语(《载敬堂集》)。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关于枸杞,诗人在《恶树》中给予充分肯定:

独绕虚斋径,常持小斧柯。

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

枸杞因吾有,鸡栖奈汝何。

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

诗中的“斧柯”指斧子,古铭有云:“豪末不斩,将寻斧柯。”“恶木”,指没有用处的树木。何逊诗云:“恶木宁无干。”诗中的恶树指皂树。宋代朱熹在其《急就篇注》说:“皂树,一名鸡栖。”《魏志》:“刘放、孙资,久典枢要。夏侯献、曹肇心不平。殿有鸡栖树,二人相谓:‘此亦久矣,其能复几。’”《庄子》:“此木以不材得终天年。”枸杞,道书:“千年枸杞,其形似犬,故以枸名。”《高隐外书》:“朱孺子居大若岩,食枸杞根,身轻。”“婆娑”,《诗》注:“婆娑,舞貌。”《世说》:“殷仲文与众在听,视槐良久,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从而可以分析出诗意:厌恶恶木难除,叹其徒生无益。因为如此,所以更喜欢枸杞能够延年,渴望拥有。

在唐代,许多诗人都歌吟赞美过枸杞,孟郊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井上枸杞架》诗云:

深锁银泉甃,高叶架云空。

不与凡木并,自将仙盖同。

影疏千点月,声细万条风。

迸子邻沟外,飘香客位中。

花杯承此饮,椿岁小无穷。

此诗借吟枸杞的丽质,寄诗人高洁的情操。精警高华,意境优美,值得玩味。

孟郊是唐代的一个诗人。他一生困顿,诗多不平之鸣,用字追求“瘦”“硬”。有《孟东野集》。从这首诗中,就可读出其“瘦”“硬”的特质,是在写枸杞树,而分明是在写诗人自己:“不与凡木并,自将仙盖同”。

诗歌,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真实记录和缩影。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素质和民族审美情趣等丰厚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是诗歌的国度,其源远流长,优秀作品极为丰富,如玉一样,闪烁着温润的光芒。

枸杞,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走进了先民的生活,其实,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以自己独特的品质,惠及天下百姓而不炫耀。大地上的每一样植物都有其价值,枸杞,这祥瑞之物,不但可以药食两用,也是一株诗意的植物。枸杞是养生的本草,也是文化的本草。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名诗《乌衣巷》最能撩拨人的心灵,令人感伤:“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诗人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曾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的赞赏!枸杞,也走进了诗人的心中,作《题枸杞井》诗来赞颂:

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香泉树有灵。

翠黛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照铜瓶。

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新成瑞犬形。

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

这是一首绚丽多姿、脍炙人口的诗,堪称吟诵枸杞树的绝唱。清泉如甘露,枸杞能延年益寿,这是诗人给我们的讯息。“井有香泉树有灵”,说明枸杞树的灵异,能够让井水变得香甜。“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新成瑞犬形”,主要写枸杞之形,说它的枝条本来就是仙人的手杖,而它的老根却新长成了瑞犬的形状。“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则写它的功用了,枸杞浑身都是宝,枝叶果实皆可入药,所以被称为“药树”。

枸杞别名仙人杖、西王母杖、瑞犬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药学家相信枸杞有许多玄妙的医药功效,近于仙草的缘故。相传枸杞的根,年代久了能变为犬状出现,吃了可以成仙,称为瑞犬。这当然是传说,但枸杞的老根,年岁长了,长得古拙盘曲可爱,倒是真的事实。因此,枸杞根也是中国园艺家所钟情的盆栽之一。一棵古老苍劲的枸杞根,抽出几枝嫩叶,不久便开花、结果,那累累的朱红色的果实,实在是极可玩赏的盆景,其中的妙处实在是不可言说的。

古人认为枸杞是通灵的。《广群芳谱》收录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和郭使君题枸杞》诗,描写的就是枸杞的这一传奇特性:

山阳太守*严明,吏静人安无犬惊。

不知灵药根成狗,怪得时闻狗吠声。

历代诗家题吟枸杞灵异性的诗作甚多。宋代著名大文豪苏轼在《以*子木拄杖为子由生日之寿》一诗中云:“相従归故山,不愧仙人杞。”(《本草》:枸杞一名仙人杖。)在其《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诗中云:“千年枸杞常夜吠,无数草棘工藏遮。但令凡心一洗濯,神人仙药不我遐。”宋代诗人张耒《赠翟公巽》云:“千年药根蟠井底,灵液浸灌通寒浆。人言枸杞精变狗,夜吠往往闻空廊。”宋代邱一中《自宽》云:“仙都有敕到林泉,谁信祠官无俸钱。陶醉犹能麾客去,颜饥何至乞人怜。鹿蕉已是今无梦,枸杞曾传昔有仙。饿死亦堪垂不朽,无缘个个珥貂蝉。”宋代史玉诗曰:“仙杖飞空,仿佛鸾骖鸾,寿干通灵,时闻吠庞。”明代陆釴《西山诗次李宾之韵(壬辰年十二月)》诗云:“枸杞老化庞,梗楠大遮寔。木客时出侦,经僧闹无歇。”

出现在端正严肃的诗词中,枸杞取得了首胜。但是,如果要彻底进入人心,那,非得是有传说和故事不可。

话说,在唐朝时候,随着疆域扩大,吐蕃、西域相继通了,南方也陆续平定。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

这么大的地方,五十六个民族都一心向着中华,面对长安膜拜啊。

停,我这是在说历史吗?不是啊,我是说枸杞啊。

这个和枸杞有关系吗?继续讲。

疆域大了,什么鸟都有了,什么好吃的瓜果蔬菜都纷纷运到中原之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只是荔枝来。荔枝的保鲜期只有一天(古代),那时候又没有什么冷链物流技术,只能用速度换时间,跑死多少匹马,累死多少个驿卒,才能搞来一些相对新鲜的荔枝。

当然了,葡萄啊西瓜啊这些东西,早就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就传过来了。但是,西瓜不是从西域来的,尽管那里的西瓜好吃,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就是写那个地方的吃货的,但是,西瓜是汉代从非洲来的,坐着船漂洋过海来看咱们中国人的。

反正,唐代的时候呢,开心果啊,海松子啊之类的坚果,都过来了。

唐代的零食铺子也特别繁荣,基本上成了男子撩妹的必备地点——哥哥,今天到哪里去啊?隔壁老王家那个零食铺子呗。上次你喜欢吃的,再给你买50斤——所以唐代女子都胖嘛,都是那个时代喂出来的。

零食铺子里,槟榔、大枣、椰枣、莲子、菱角、栗子、乌梅、榧子、君迁子(黑枣)、核桃,还有枸杞,应有尽有。

当时女子异地恋者流行的QQ签名、空间说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