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消化不良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居民高负债的解决方向是啥
TUhjnbcbe - 2023/3/15 10:52:00

年上半年的各项经济数据显示,情况不乐观。

经济增速进一步下行,达成5.5%的增速是个很大的挑战。

5月底,各种高级别会议频繁,宣称将有多个超常规重磅刺激经济的*策推出。各地方*府救楼市,汽车补贴,发券促消费等手段力度纷纷加大。但截止目前,市场响应度并不太明显。尤其是在房地产这一块,救房企,防止房价下跌,降首付,发补贴等等各种玩法都出来了,市场仍旧反应淡淡。

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已经去了大半,没有稳定的金融预期在,普通的大宗消费,远不能跟过去加杠杆撬资产的疯狂玩法相比,市场热度降的不是一星半点。

这篇文章,我们就结合实际情况,讨论一下现有经济模式都出现了哪些问题,未来居民杠杆的走向将去往何方?原因是什么?以及会对我们个人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我国现有的经济模式出现了什么堵点?

我国是从年引入凯恩斯主义开始刺激经济的,但是并没有完全照搬过来。

按照原有凯恩斯主义的宗旨,是*府部门不顾风险加大负债投资,增加各种基础建设,给市场提供订单和就业岗位,这期间的主要成本都是由*府部门承担的。

到了我们这里,有了一定的演化和创新,那就是*府支出通过土地财*把成本转移到居民杠杆上了。也就是*府的基础建设投资,城市更新都通过房地产经济让居民财富负担了,这属于重税做工程的经济模式,时代大势所需,这也没啥好说的。

到了如今,中央*府和地方*府明面上的杠杆率相较于企业,居民等主要经济体还有很大的潜力。尤其是中央*府的杠杆率才不到20%,而居民杠杆率飙升至62%。支柱性产业房企的杠杆率更没眼看,以恒大为例的大房企,还有各中小房企,完全靠高负债运营的,三道红线大家都见过,除了那些明面上的债务,房企的其他暗线融资更是多不胜举,如今高负债的反噬已经来了,房企不断暴雷,躺平的现实摆在这。

现在消费跟不上,很大的原因就是居民,企业的财富被严重透支,尤其是居民,抗风险能力大不如以前。

货币*策发力,低息朝着市场放水的结果是,居民接不住杠杆,企业不敢接杠杆,*府不好接杠杆。这样一来,常规的货币*策刺激就完犊子了,释放出的低息货币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此工具箱在此刻失效了。

再进一步说,土地财*模式下的房地产经济模式(重税做工程模式)需要转型。

现阶段国家对于房地产经济的真实态度是什么?

有人说是稳楼市,因为房地产行业是支柱性产业么?倒了就意味着全民财富的爆雷。

说得很对,房地产行业不能硬着陆。房地产承载的居民财富爆雷,只能让国外资本来捡漏,去年年底高盛的抄底已经是个很好的示范,这种情况下,中产阶级和低收入人群是损失最大的。

关于央行和相关部门对市场的发声态度,我们也见到了它的不断转变:由强调“去金融化”、“房住不炒”变成“楼市三稳”,再变成“纠偏*策”,然后是支持“房企之间收并购”救房企,再次强调“房地产行业是国民支柱性产业”,到了最后大喊“房地产是实体经济”、“防止信贷坍塌”、“主动出击”等等。

其喊话的姿态越来越迫切,以至于让人以为国家又要刺激楼市了。我原先的思路也认为国家重拾夜壶刺激经济了,想要以更大的债务规模覆盖原有债务规模。

随着思维的升级,我发现这样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事实上,我们一直走在楼市“房住不炒”、“去金融化”的路上,国家态度从未放松过。出台*策稳定房地产的核心目的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保交付,让现有购房者的权益得到保障。这就意味着房企不能死,项目得有钱继续投入建设,房企融资和消费市场都得转起来。

但是银行不愿意投钱,消费者不愿意买账怎么办?

先国企下场给民企输血,稳住现有项目,交付了再说,有国家做背书,消费者信心慢慢就起来了。

网上看到一句话特有意思,说的是工作的尽头是体制,房企的尽头是混改,其实说得不无道理。

二是让真正的刚需和改善入场。这里一手降低房贷利率,放开准入门槛等各项*策叠加释放。一手压制住二手房,继续锁定二手房的流动性。

这几天,郑州楼市首套20%的低首付*策被叫回。武汉,合肥,成都等地部分银行停止二手房贷款。这些反应都是为了让真刚需进场的同时,防止资产泡沫被继续吹大。

二手房流动在本质上是负债转移的过程。当国家开启货币扩张*策去刺激经济的时候,离得越近的群体分得越多,基本上是上层瓜分,中层造势,下层接盘的游戏。

放开二手房,就是上层的债务被下层更高的负债置换后还有结余,而普通居民的负债则是一路飙升。最终上层赚钱的前提是更穷的人用6个钱包结合负债极限来换,美国次贷危机就是这个逻辑,当穷人负债极限到来,资产价格崩溃时刻就来了。

虽然我们一直在提倡消费,出台*策刺激消费,但是现在的环境是整个舆论氛围都在“反消费”、攻击“超前消费”、防范“消费主义陷阱”。其实这与国家的措施并不是完全相悖,因为国家也在反对透支超前消费,鼓励正常消费。

比如说规范网贷平台,打击资本垄断,倡议理性消费等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超前消费陷阱”,也是国家严格规范的领域。

现在最令人尴尬的是,楼市刚需在驻足观望,正常消费力在收缩。这是因为很多人对于国家出台的楼市*策解读为:“还在喊人当接盘侠”、“饭都快吃不上了,还想让我加负债?”甚至还有很多人说:“我想看烟花!”这在本质上,其实就是过去十多年“土地财*”的反噬力。

国家不得不继续加大*策声量,甚至说出将会有“超常规刺激手段”,也有人开始倡议“矫枉必过正”,然后再去纠偏*策落地执行力度。相关单位也在多次向市场喊话,目的就是让市场清楚地了解国家*策的真正意图。

国家真正的意图还是那些:“房住不炒”、“去金融化”、“支持刚需和改善”、“鼓励真正有购房需求的人入场”。这一切都在反复说,重复说。目的就是在呼吁“可以下场购房了,交付有保障,国家绝不允许房价大跌,不允许房地产硬着陆,一定会稳住楼市,但也不要期望楼价腰斩,有需求就下场,现在就是好时机······”

只是市场不怎么买账,最真实的刚需和改善依旧在观望,房产持有群体也因为房企的不断暴雷而惶惶不安·······情绪崩了。

消费市场说白了就是预期市场,也叫做情绪市场。不论是大宗房产消费,还是社会零星消费。只有我预期这个东西会变贵,现在买更划算,买了之后能赚钱,思考之后认为现在买是最佳选择才会付钱消费。

除了消费预期,还有收入预期,那就是现在能支付得起,或者是负债可以支付得起,未来偿债也没什么压力。

消费预期和收入预期两个条件同时满足了,才能有消费信心,并产生有效的消费力。

真正的楼市刚需群体为啥迟迟不敢入场?

因为消费预期和收入预期同时垮了。

很多人觉得房价还会跌,而且没啥投资价值了,消费预期卡住了。

而收入预期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打工群体的个人工资收入,第二个是个体户的经营性收入,第三个是个人财产性收入。

影响收入预期的因素也是三个,一个是疫情,一个是下行的经济周期,还有一个是房地产的*策市场,或者说*府对房地产行业的*策导向。

疫情和下行经济周期不用说了,这点大家深切感受得到。商店关门,中小企业倒闭,个人失业,工资收入降低,对于未来,打工一族打心眼里认为,涨工资的空间几乎没有了,降薪不裁员就是好的了。

也就是说,个人工资收入预期和商户经营性收入预期都崩了。

再说财产性收入预期,主要是指二手房房价上涨预期,房租收入预期,股市债市投资收入预期。

在过去几年里,财产性收入预期对于消费的拉动,要远远大于个人工资收入预期和经营性收入预期。

最开始先是A股发力,在A股雪崩之后,又迎来了房地产大牛市,二手房价格节节走高,早买两个月和晚买两个月,房价能差个块/平很常见。房价资产一路飙升,人们买到就意味着纸面财富大涨,随即推动更多民众参与,人们疯狂涌入楼市,车市。

买房买车,超前消费等理念直接将消费指数拉满,房价上涨又反馈回来,继续推高消费信心,彼此螺旋上升,一路引吭高歌。

然后就是疫情之下,又迎来国家“去金融化”*策的重锤,二手房市场流动性被锁死,买到手里的房子金融属性大降,楼市预期走弱,房企暴雷,美联储加息缩表等多因素叠加下,股债双杀,居民财产性收入锐减。

个人工资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三者同时下跌。

与第一季度相比,第一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分项上看,工资性收入累计同比增速下降了5.8个百分点,经营性收入增速下降了14.1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增速下降了10.9个百分点,转移净收入增速下降了3.7个百分点。

打工一族在经济下行周期下,失业和薪资下调影响很大;

经营性收入对应的个体商户,增速下降幅度最大,这个主要是受疫情影响,封控关门无法营收;

财产性收入锐减代表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收入预期下滑,直白点说就是觉得未来的钱不好挣了,不敢加大负债了,不敢提前透支消费了。所以,真正的购房刚需客户也不愿意像过去那样狂热消费了。

理性,克制,观望,

1
查看完整版本: 居民高负债的解决方向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