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消化不良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失信者黑名单将向全国公布
TUhjnbcbe - 2020/8/12 13:22:00

失传工艺复原难入国家级非遗 因传承谱系不明确


用象牙蔑丝编织技艺制作的团扇 在传统手工技艺行里,制作技艺由辉煌、鼎盛直至走向衰败、失传的个案层出不穷。当年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皇家用品,今天也只能通过稀有的现存文物一睹其芳容。面对无法复制的旷世奇物,人们只能扼腕叹息。能不能恢复制作是业内人都做过的内心拷问,有的人开始了长久的探索,并最终复活了这一传统技艺,他们在工艺美术圈里饱受赞誉,然而在申遗路上却走得并不顺风顺水。 象牙蔑丝编织: 停滞于市级名录 炎炎夏日不少人会有这样的遐想,古人是如何熬过难挨的夏天。在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着两张这样的凉席,席面通体由薄如竹蔑、宽仅0.2厘米的扁平牙条编织成人字形纹,纹理紧密均匀,表面光滑平整,质地柔软,手感细腻,卷舒随意。据称,制作这样的凉席需取材上百只大象,因为实在太奢侈,雍正曾下令不得再加工这样的制品。从此这项技术转而用于制作团扇等小器物,随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最终失传。200多年来,连专家都说,这种工艺现代人几乎不可能再恢复。 上世纪80年代,还是上海长江刻字社一名技师的陈海龙看到故宫博物院院刊发表了一篇关于象牙蔑丝的文章,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这门工艺,从此痴迷。在没有任何技术指导及资料参考的情况下,他用3年时间成功复活了这门技艺。 由于工艺的失传,所有描述其制作过程的资料都是揣测的,抽丝法、劈丝法等我都一一试过,没用。 最后,陈海龙通过采用一种特殊的技艺破解了所有难题。在其创作的作品中,陈海龙最为珍爱的是一把用象牙蔑丝技艺制成的团扇。这把扇子的扇面是用宽0.8毫米、薄不足5丝的牙丝编织而成,扇面上嵌有本色象牙浮雕牡丹、蝴蝶图案,工艺令人叫绝,专家称 这是象牙史上的一个创举,技艺高超、巧夺天工 。此扇已被国家博物馆收藏,陈海龙也因此获得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的称号。 2008年,象牙蔑丝编织技艺入选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海龙也被评为代表性传承人。 但是,如果继续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可能会遇到不少障碍。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邱春林不无遗憾地对说: 因为将失传的工艺重新恢复,其间的传承谱系并不明确,从目前规定的国家级非遗名录评定标准来看,会有很多人提出疑问。 这就意味着,这项重现了200年前皇家贡品的工艺暂时还只能在国家级非遗名录门外徘徊。 金镶玉制作技艺: 还未走入非遗行列 一件器物上,有金、有玉石,就是金镶玉?专家称,金镶玉学名为 金银错嵌宝石玉器 ,金镶玉的工艺汉以前就有,但金与玉镶嵌在一起并不简单,在玉石表面刻槽很难,金丝又太软,玉石很容易脱落,历代只好用胶强行粘合。清乾隆帝爱玉,金镶玉制作技艺在这一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峰。以后渐渐衰退,至民国时工艺基本失传。解放后,玉器四大怪之首潘秉衡恢复了金镶玉制作技艺。但历经种种,随着老一代大师们的逝去,金镶玉技艺再次失传。 上世纪90年代,出身老北京玉器行青山居的杨根连开始研究金镶玉工艺。之前,他已是玉器行里 段位 极高的手艺人。他的薄胎玉器制作堪称一绝,制作的薄胎玉瓶瓶厚仅为0.5至0.8毫米,这门皇家玉雕手艺如今只有杨根连能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 杨根连的父亲就是青山居的手艺人,他自幼耳濡目染,听说过老北京玉器界太多的传奇故事和宫廷秘技:玉雕大师四怪一魔,旁门左道的软玉法,神秘失传的金镶玉秘技 这些文化积淀,使得杨根连在进入北京玉器厂之后,比旁人多了一份思考和进取心。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儿时听说过、如今已失传了的宫廷玉雕技术全部恢复过来。 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杨根连靠着自己的悟性恢复了金镶玉制作技艺,其奇绝之处在于将0.5毫米宽的金丝,不用任何黏合剂镶嵌在和田玉表面,玉与金完美地融为一体,保证不会脱落。邱春林说: 做金镶玉,最难的是金和玉的结合。目前国内很多人声称能做金镶玉,但是只要摸他们的作品,不是跳丝(金丝高出玉石表面)、塌丝(金丝低于玉石表面),就是用手一抠就能把金线抽出来,而杨根连的金镶玉更接近传统工艺。 目前,同样由于传承谱系不清等原因,金镶玉制作工艺还没有入选非遗名录。 失传许久又重新恢复的传统手工艺能否算作非遗?邱春林认为,传统技艺的非遗保护应该包括三个载体:人,活态传承的根本;工具和产品。每一项传统技艺都是通过产品呈现的,它凝聚着技艺,包含了一定的技术含量。对产品保护十分重要,通过对存世产品的研究,利用当前现有的条件,也有将失传的技艺恢复的可能,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传承。如果一味纠缠于利用古法制作才算非遗,那么古法的界定其实现在也很难说清。 文化是流动的河流 ,对于将失传的传统技艺重新恢复的做法我们应该积极鼓励,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这些恢复的技艺相信也会得到应有的保护。

1
查看完整版本: 失信者黑名单将向全国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