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脾和西医的脾的区别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消化饮食就是脾胃协调升清降浊的过程。脾主升清,指脾能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胃气以下降为顺,把初步经过“消”的饮食(包括食物残渣)继续推向下行,即所谓“降浊”。
《内经·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就脾升胃降而言,脾升,既能使饮食之精微输布周身以及升托内脏,又能协助胃气下降,使浊气得以下行。而胃降,不仅能使水谷之浊气下达小肠,而且又能协助脾气升清,使水津四布。
如果胃气不降,不仅出现食停中脘的胀满症,也会出现脾不升清的肢倦乏力等症状;反之,若脾气不升,不仅出现运化失职的湿浊中阻,也会出现因脾不升清而致胃气不降的嗳气、呕吐等症状。
首先需要给大家强调一下中医的脾和西医的脾是两回事。西医的脾是免疫系统的一个器官,参与生产淋巴细胞,西医的脾切除没问题。这人车祸导致脾破裂,脾直接切掉,没事,活得好好的。
中医的脾可不行了,根据《难经》对脾的形状描述:“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这是指西医中的脾),有散膏半斤(这是指西医中的胰腺)。”所以中医的脾应该包括西医的脾和胰腺。但是其功能还远远大于此。它还包括吸收食物中的营养,还负责生血,还负责统血,还负责统水等等。
其中,一个重要的职责:中医的脾是负责运化食物的。什么是运化食物呢?就是把这些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输送。这种输送有两个方面。运化,运和化不是一回事儿,什么是运化呢?
2食物“消”、“化”、“运”三个环节
“消”
食物进来首先进入的是胃,胃是管什么呢?胃是管受纳的,我们吃进东西,胃负责接受,当饮食物入胃之后,经过胃的腐熟,初步进行消化,把完整的食物变成易于分解的小块,下行入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浊者下移大肠,然后变为大便排出体外。这是由胃气的下降作用来完成的。
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消化”的“消”,这个时候食物还是食物,只是被拆分掉了,有成形的食物变成食糜状。
我们认为,胃的“受纳”功能正常,是肺和肝胆配合的结果。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使大便通畅。大便通畅就有利于胃的降浊,而使“受纳”正常。肝主疏泄,肝的正常疏泄有助于胆汁的排泄,及时进入小肠,助饮食物的消化,并使之下降。是肝升胆降可促进脾升胃降,保证胃的“受纳”功能正常进行。
化
接下来轮到脾工作了,脾干嘛呢?脾要把食物先化掉,食物本身并不是我们身体能够吸收的物质,比如白菜我们没法儿直接吸收,但是我们的脾可以把它给“化”成我们可以吸收的物质,这个过程叫“化”,这是脾的功能。
运
饮食入胃,经胃的受纳和腐熟作用,并下达于小肠,使之进一步消化,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两部分。此时必须在脾的升清作用下,将被消化的水谷精微吸收,并向上输送至心肺,“散精”至全身,“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脾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肺朝百脉,助心行血,并通过肺的肃降作用,将水谷精微向体内各脏腑组织布散,以营养和滋润脏腑组织,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可见没有肺朝百脉、心肺的配合,其“散精”至五脏六腑的功能,也是无法完成的。
3小儿积食
中医有句话叫四季脾旺不受邪,这是医圣张仲景说的。这句话就说明了脾的重要性,意思是脾是人体正气的来源,任何时候,只要脾气旺盛,那么人体就不容易受邪。
关于孩子的脾胃,有一个问题容易出现,就是小孩特别容易积食,这是小孩的特点。我们说不能给孩子吃多了,现在绝大多数孩子的脾胃太弱了,我们给他吃了好多好吃的,堆到里面了,一下就瘀住了。
小儿积食到底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吃的过多或者过于高营养,超出了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导致很多食物不能被消化吸收,使脾胃功能受损。中医称之为积食。也叫食积。
4小儿积食的中医辨证
中医对食积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中医一般将食积分为两种,有型积和无型积。
有型积还分两种:一种为吃多了积,我们叫胃积。
胃积:就是食物积在胃肠道上,这样的孩子一般表现在舌苔厚、*、肚子胀、有口气、大便干结、腹部胀满。《素问·逆调论》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有:食滞于中→气滞不行→胀满、腹痛→不眠不安。另外,还会积滞化热→内扰心脾→惊啼不止。
胃积,以消食导滞为主,对于这样的积食很好处理,我们一般采取的推拿处理办法热敷肚子,顺时针揉肚子等消食导滞、通便的方法。可选消乳丸或保和丸加减。
脾积:孩子平常吃得并不多,但因为孩子的脾胃功能差,我们通过食物所吸收的水谷精微,不能通过脾传输到肺,运达到我们的五脏,包括我们的皮肤和毛发,而是全部积蓄在中焦,积滞日久,容易损伤脾胃,导致郁而化热、聚湿生痰。
脾积,以健脾助运、消食,消补兼施为主。
无型积:就是我们讲的气积,现在的孩子都是我们四个人六个人养的宝宝,